徐州工程学院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主要依托经济学院。经济学院本学科专业教师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7人,讲师8人;博士7人,硕士24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教师5人,徐州市专家、优秀教育工作者、“拔尖人才”6人。教师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专业、年龄、职称结构合理,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近2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省社科基金等各类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市级项目50余项。

经济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经济与金融等4个本科专业,建有国际商务、金融财税、电子商务与物流以及会计电算化等科研实验室,搭建了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区域金融研究所、徐州市外国经济研究会、徐州市应用经济理论研究会、徐州经济学会等专业学科平台及研究机构,应用经济学是校重点学科,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各类电子期刊及数据库为本学科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料提供先进手段。

本研究院定位为产业技术创新及发展,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电子商务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等方面。这些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创新,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

本研究院对地方创新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在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持活力的基本前提。产业技术创新是建立在一般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同时涵盖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变化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在产业和企业之间的扩散过程等一系列复杂的过本研究主要识别与构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在梳理归纳现有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之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特征与规律为切入点,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技术创新的重点,并基于此识别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模型,以期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依据。

(2)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均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金融发展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渗透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也是产业体系向高层次发展的助推器。因此,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分析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关系,既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在诸多行业中,制造业是碳排放主要行业来源。尽管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沿用的仍是出口导向型和粗放型发展模式,大而不强、资源与环境问题使得制造业亟待升级、碳排放量亟待降低、碳减排目标实现以及向低碳经济成功转型的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及低碳发展。因此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利用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进而实现碳减排是我国履行承诺,应对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重要实践路径。在对低碳技术创新机制进行分析时将其分为动力机制、技术主体选择机制、扩散机制、倒逼机制和保障机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制造业产业升级低碳技术创新机制模式。

(4)在对“互联网+ ”环境下制造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互联网+ ”、制造企业和开放式创新模式之间半交互影响模型,从应用“互联网+ ”信息处理技术构建的软技术和流程再造后形成的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硬技术两方面对“互联网+ ”开放式创新模式实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深入挖掘市场创新资源,将创新与市场拓展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