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包括苏鲁豫皖四省临近的10个城市,是一个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高度相似的经济板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地理区位看,该区域横跨四省,承东启西、呼应南北,处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中原经济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的空间结合部。从发展现状看,目前区域整体为东部地区发展的薄弱板块,同时又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加速发展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重视和加快推动此区域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01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了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为此,江苏省委常委会专门召开徐州市工作专题会议,并颁布《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苏发〔2017〕20号),江苏省发改委制定了《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意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苏发改苏北发〔2017〕1540号)。2018年11月国务院颁布《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规划的三大板块之一,在国家规划层面正式明确淮海经济区的区划范围,并要求“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这为淮海经济区在新时代深化合作交流、开拓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基本遵循。站在新时代战略全局高度,观察审视淮海经济区的战略地位、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问题,为这一地区加快成为“经济低谷”崛起的新高地、城市群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示范区、跨行政区联动融合发展的好样板提供智力支持,不仅有利于更好实施新时代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有利于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有效破解省际交界地区融合发展的难题,对于江苏尤其是苏北地区抢占时代发展制高点,缩小南北差距,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意义重大。
为助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于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决策,推动淮海经济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本基地将从建设淮海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出发,按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显著改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要求,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等任务,建成淮海经济区一流、省内外有影响的科学研究机构、决策咨询中心、学术交流摇篮和人才培育基地,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战略咨询和科学决策、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苏北协同创新的思想库、信息库和方法库,在新时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做出贡献。
研究院牵头单位为徐州工程学院,合作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国内外研究机构、淮海经济区高校、企业及行业协会。研究院的组织框架为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中:由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构成理事会,形成研究基地的最高决策组织,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章程》授权范围内,负责研究院发展目标和重大活动的决策。研究院基地设院长一人,负责基地的全面工作;副院长两人,协助院长工作,负责分管的工作;秘书长一人,负责基地的日常行政工作。
研究院设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研究院的学术咨询机构,由具有开阔学术视野、熟悉本学科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学术造诣深厚的15位专家学者组成,由研究院理事会选聘,每届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学术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主任、副主任由研究院理事会提名,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学术委员会设秘书1名,负责学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和会议的筹办等。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结合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指导研究中心进行前瞻性、预测预判性研究;提供方法创新、管理创新、成果转化等有关研究中心发展大计的决策、论证意见和建议。
研究院设6个研究中心,分别是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协同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心城市研究中心和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负责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咨询、培训、服务以及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中心科研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和特聘研究人员相结合的方式组成。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与淮海经济区建设双重国家战略下,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确定了以下几个方向:
1. 区域公共安全协同管控研究。借助徐州市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平台,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知识,主要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
2. 区域协同发展与一体化研究。借助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运用应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主要研究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3. 产业升级与区域创新研究。借助江苏省经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徐州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徐州市现代物流研究院等平台,运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学科知识,主要研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老工业基地。
4. 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研究。借助江苏省工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建设实验室,徐州市环境污染治理与防控中心等平台,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学科知识,主要研究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5.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研究。借助徐州智库联盟,徐州工程学院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运用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主要研究突区域头雁示范。
6.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研究。借助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运用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等学科知识,主要研究农村主产区乡村振兴。
通过以上六大方向,共同完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四大发展目标: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通过协同创新达到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四、工作运行保障机制
1.制度文件
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制定以下规章制度:《淮海高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章程》《淮海高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理事会章程》《淮海高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章程》《淮海高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近期研究规划》《淮海高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构成》,通过上述规章制度,逐步规范研究基地在发展方向、日常管理及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2.经费管理
研究院经费收入来源于:(1)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2)政府资助:江苏省主管部门、徐州市相关部门、徐州工程学院投入;(3)捐赠:接受相关企事业单位捐赠;(4)其他合法收入。
研究院经费支出主要用于:(1)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2)必要的行政办公和人员薪酬支出;(3)其他合理支出事项。
研究院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和财务规章合理安排经费使用。
五、基地建设预期目标与发展规划
(一)基地建设预期目标
为助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于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决策,推动淮海经济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本基地将从建设淮海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出发,按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显著改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要求,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等任务,建成淮海经济区一流、省内外有影响的科学研究机构、决策咨询中心、学术交流摇篮和人才培育基地,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战略咨询和科学决策、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苏北协同创新的思想库、信息库和方法库,在新时代“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做出贡献。
(二)基地建设规划
《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将紧紧抓住淮海经济区被列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徐州市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参照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有关管理办法和建设思路,本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通过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请和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努力加强研究基地的全面建设力度。具体规划包括:
1.科学研究方面
(1)每年出版《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形成年度系列丛书,发挥其作为“淮海经济区发展年度研究报告、淮海经济区发展权威数据工具书、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年度学术文献导读书”的三大功能,提高基地学术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开展“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学术研究,每年在CSSCI以及其他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30篇以上,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和深化;
(3)申请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社科基金及政府重大政策性项目,每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15项,获得科研经费500万元左右。通过项目研究,努力在学术论文、科研专著、科研获奖和政府咨询决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4)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成果,每年有10项左右的咨询报告提交相关市委市政府、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以供科学决策和参考。通过3-5年的时间,使研究基地达到教育部发展项目要求。
2.学科建设方面
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全面落实江苏省发改委《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意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苏发改苏北发〔2017〕1540号)中“支持徐州工程学院创建区域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徐州大学)”的意见,推进专业与学科发展,实现学科交叉集成,力争把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生态学等学科打造成淮海经济区一流学科,为徐州大学建设奠定基础。
3.人才培养方面
(1)以团队建设为核心,培养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科带头人和省内外一流的优秀学术人才,促进一批在本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学术成就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成长。
建成区域公共安全协同管控研究团队、区域一体化与协同发展研究团队、区域产业转型与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区域生态环保与联防联控研究团队、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研究团队、区域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研究团队,每个团队培养1-2名在相关学术领域全国有影响的专家教授。
(2)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促进一批相关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成长,带领其从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后续人才资源。
(3)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一批相关学科领域的中青年教师成长,为准海经济区、长三角地区提供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加强产教融合,密切与淮海经济区大型企业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的联系,打造一批既具专业素养又具实践经验的基地研究人员,为淮海经济区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提供支持。
4.服务地方发展方面
(1)建立淮海经济区高端智库联盟
成立由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专家组成的淮海经济区高端智库联盟,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承接政府有关区域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纵向课题和重大横向课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区域内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拟采用研究基地理事会的形式,积极吸收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参与到研究基地建设中,努力开展集成性创新研究,进一步提升服务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2)建立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数据库
一是建立相关网站和数据库,完善相关资料,逐步实现数据资料共享,把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数据库建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学术文献共享中心与示范中心。
另一方面,在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数据文献中心内部突出建设徐州市、连云港、宿迁三市的数据文献资料共享平台,主要从苏北、江苏省、乃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将相关方面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和整理,及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的统计调查数据和研究报告。
(3)发布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指数
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拟每1-2年发布一次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指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预警和指导。
5.学术交流方面
每年召开“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论坛”,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支持研究基地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主流学术会议,加强国际交流,每年选送5-10名基地骨干去发达国家从事研究或做访问学者,选送10-20名学生到国内其它高校做交换生,紧密对接国际学术前沿,积极探索区域高质量研究的国内外合作新途径。
(三)建设期内产出的标志性成果
建设期内,每年持续开展“五个一工程”,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出版1部年度报告,即《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系统分析淮海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成果、经验、教训,逐渐形成基地研究品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召开1次发展论坛,即“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论坛”,邀请苏鲁豫皖及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高校、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发布1项高质量发展指数,即“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指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预警;
建立1个高质量案例数据库,即“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数据库”,为省委省政府、相关市委市政府以及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地方相关部门规划、计划和政策制定提供服务。
推出1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即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以上,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篇以上,研究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项、相关单位采纳、政府领导指示等10项以上。
六、 高校社科学术资源及优势
1. 申报单位资源与优势
本基地所依托的徐州工程学院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对淮海经济区发展情况较为熟悉,作为地方性院校,与周边城市高校联系紧密,对本基地未来的建设发展有着天然的便利和优势。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试点高校,学校现有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21个。基地所在学院现有经济学、经济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多个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校优先发展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是徐州工程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生态学(生态经济方向)是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财务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信息管理为国家双一流专业。目前与本基地相关的平台主要有江苏省国际商务人才培训平台、江苏省经济管理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徐州智库联盟、徐州市现代物流研究院、徐州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徐州市外国经济研究会、徐州市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徐州市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等。
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是2011年在江苏省委农工办支持下,联合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等市委农工办成立的研究院,该研究院定位是立足徐州、面向淮海经济区,围绕三农问题开展研究;徐州市现代物流研究院是2012年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设立的,主要通过开展物流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江苏省国际商务人才培训平台是2012年由省商务厅批准设立的人才培训平台,旨在培养苏北地区各类商务人才;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是徐州市科技局批准设立的徐州市首批科技创新研究院,其定位是为产业技术创新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是2014年12月省统计局批准的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该基地围绕江苏省统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效组织统计科研,承担国家统计局的全国统计科研项目、江苏省统计重点课题、江苏省经济普查课题、江苏省农业普查课题以及徐州统计重点课题、徐州市经济普查课题等。
2. 多方合作资源与优势
为方便开展工作,研究院积极寻求与淮海经济区政府部门、相关高校及研究团体的合作,分别于徐州市委研究室、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协同办)、江苏海洋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宿迁学院、宿州学院、枣庄学院、徐州智库联盟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共同开展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徐州市委研究室主要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对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和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工作调查和政策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市委决策参考;承担和参与部分市委重要文件和重要会议文稿的起草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市委提供全市、全省及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力量,牵头开展有关对策性的重大课题研究。2019年5月20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徐州成立,并挂靠在徐州市委研究室。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的决策咨询机构,其职能是:研究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等重大问题,对区域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等重大课题进行调研论证、提出对策建议;与淮海经济区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智库组织等建立联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与该部门的合作有利于研究基地及时掌握区域发展的政策动向,密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协同办)是徐州市政府直属全额事业单位,成立于1986年5月,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常设办公机构。2018年12月淮海经济区10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共同成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与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合署办公,各成员市选派1-2名专职工作人员来徐集中办公,以推动区域合作各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实体化运作,密切区域各市资源共享,组织开展各项专题、各个领域课题研究。多年来,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协同办)主要参与淮海经济区市长专员会议、顾问会议、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协同发展座谈会以及区域有关专题工作,参与编辑出版《迈向新世纪的淮海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志》及《淮海经济》等刊物,参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淮海城市群等方面重大课题研究,目前围绕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1+4”(构建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新机制和交通同城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方案,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与淮海经济联络处的合作,极大地便利了基地未来在信息收集、项目调研、合作研究方面与淮海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
徐州智库联盟徐州地区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各类智库研究机构自愿组成的联盟组织,是非盈利联盟型智库协调平台,联盟活动接受江苏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的指导和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监督管理。联盟秘书处设在徐州工程学院。该联盟是2019年11月,在江苏省社科联和徐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徐州工程学院联合在徐10余所高校如中国矿大、江苏师大、徐州医科大等,会同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徐州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徐州市社科联联合发起的,联盟在徐州工程学院举办了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开启了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序幕。智库理事会集结了在徐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研究室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作为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兼职研究员,有助于基地研究水准的提升和研究视野的开阔,在基地未来的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江苏海洋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宿迁学院、宿州学院、枣庄学院等高校均位于淮海经济区,是所在城市知名的高校,他们谙熟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与地方政府及企业联系紧密,具有本地研究的天然优势,与这些高校的合作有利于对淮海经济区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使得研究院的各项工作开展更便利、更广泛,更具针对性,取得的成果更加客观、科学、有效。
3.研究团队资源与优势
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的跨学科创新研究团队。团队所有专职研究人员均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团队共有专职人员110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58人,讲师28人;国务院江苏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徐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等36人。
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曹杰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利用各成员的科研背景与优势,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创新管理、信息管理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团队在发挥综合交叉的学科集成优势的同时,既重视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创新,更突出应用研究,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淮海经济区、江苏省乃至全国区域发展的实践,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8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国家统计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9项、市(厅)级项目226项;出版专著2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35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20余项。在《管理世界》《系统管理学报》《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财经科学》《中国人口资源环境》《自然资源学报》《环境科学》《Energy Policy》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30余篇。团队与淮海经济区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形成政策研究与咨询报告近70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徐州市委书记市长周铁根的批示。
在区域公共安全协同管控方面,主持国家级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软科学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其它省部级10项,累计科研经费1000多万,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团队负责人曹杰曾是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大环境应急管理技术与政策研究团队负责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团队,2020年验收优秀)负责人。成员先后获得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先后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33”工程或青蓝工程,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以及人才梯队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得管理学服务气象风险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走在全国前列。
在区域产业转型与协同创新研究方面,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中小企业生态创新的驱动因素与绩效转化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研究----基于物流生产力分析视角”、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苏北地区区域产业创新的培育机制研究”“江苏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究”“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生态创新的驱动机制与绩效评价研究”,江苏省高校自科研究重大项目“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生态系统研究”“农产品冷链物流生态系统协调与优化研究”、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O2O模式的苏北肉羊冷链物流关键技术集成”等项目。该领域目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8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10余项,省市各类奖项50多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为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支撑。
在区域生态环保与联防联控研究方面,通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碳减排约束下的碳税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公众健康的长三角雾霾协同治理动力机制与责任成本分配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基金“江苏省空气污染的健康经济损失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等项目,发表论文被SCI、SSCI、EI、CSSCI等检索60多篇,获得江苏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18项市厅级以上奖励。
在区域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研究方面,承担了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基于空间分异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特色化研究”“营养脆弱视角下中国农村家庭食物安全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扶贫的精准供给与需求研究”“苏北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研究”“江苏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江苏农业现代化与农地制度改革研究”,江苏省统计局项目“江苏乡村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项目10余项,依托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与苏北五市联合进行项目调研,委托研究35项,形成研究报告近40份,部分成果获得省市领导的批示。
在区域一体化与协同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研究方面,团队成员参与徐州对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研究,该研究成果获省政府研究室江苏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参与开展淮海城市群规划建设上升国家战略的重大课题调研,会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提出《关于将淮海城市群纳入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试点的建议》上报到国务院,张高丽副总理作重要批示;该成果获市委市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特别优秀奖”、省政府研究室改革创新征文三等奖;参与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上升国家战略的重大课题调研,会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提出《关于加快明清黄河故道及其周边淤泛区综合整治和开发的研究报告》,上报到国务院,得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的重视和批示;参与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意见》的调研起草,该政策文件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后于2016年6月印发实施;参与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的调研起草,该政策文件于2017年8月正式出台实施;该项政策调研和争取工作被评为2017年度“徐州市创新奖”一等奖,参与组织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1+4”工作机制调研,荣获2018年“徐州市创新奖”一等奖。研究报告《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苏北发展带来机遇》被江苏省委信息专刊收录,《徐州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议》被时任徐州市委书记、市长批示。近年来,完成江苏省、徐州市软科学项目29项,徐州社科基金项目87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66项,规划项目34项,发表本领域论文140多篇,决策咨询76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13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和领域研究能力。
研究院兼职人员既有来自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高校专家学者,也有区域内其他城市高校的专家,同时研究院还聘请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的郑慧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研究所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室主任王云平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综合室副主任李大伟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邓云峰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费太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科技安全处汲长征研究员兼职专家,指导研究院的工作,参与研究院的研究。他们的加入不仅壮大了研究院的队伍,丰富了研究的内容,扩大了研究的视野,还可以使研究院以更高的站位和视角提高对淮海经济区的认识,保证了研究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